关于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代 朝 艳
盘绣是土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是“青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之一。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土族盘绣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盘绣产业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土族群众致富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人口40.14万人,有土、藏、回、蒙等少数民族11.26万人,其中土族人口7.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7%。土族盘绣以红、黄、绿、蓝、桂红、紫、白七色绣线为主,常有太阳花、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图案,每个图案都有土族群众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具有1700多年的流传历史。土族盘绣起步较早,主要在我县丹麻、五十、东沟等土族聚居村世代传承,沿袭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盘绣产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盘绣作为一种艺术品,不仅是衡量土族妇女聪明才智和指尖技艺的重要标志,更是土族妇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近年来,互助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工程的部署,以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间盘绣艺术,一体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土族盘绣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了盘绣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实施,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当前我县盘绣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从“非遗文化”向“发展资源”转变。充分依托独特的土族民俗文化、非遗人才资源和厚实的盘绣产业基础,开展土族文化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乡贤文化推动等系列活动,健全盘绣资源保护利用机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土族盘绣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市县级传承人71人,建立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夯实了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基础。
从“一枝独秀”向“共融共享”转变。依托全县非遗传承人群、“三区”文化人才、校地合作等培训项目,创新“高端人才带动传承人群”“盘绣带头人带动社会绣娘”培训模式,通过夜校、传习所等平台,进一步扩大盘绣技艺培训、传承、生产范围,土族妇女独有的盘绣技艺成为了汉、藏、土等各族妇女群众青睐的致富技艺,在盘绣生产、技艺交流中,结出了民族团结“太阳花”。2022年,全县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3000户,季节性生产绣娘5000余名,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
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依托省工艺美术协会、青海师大、青海民大、县中医院等合作平台,创新研发“伴手礼”、民族服饰、旅游摆件等120余款“土族风”文创产品,设计制作了盘绣中药防疫香包、颈椎枕、腰垫等10余种系列产品,打造唯品会、阿里巴巴、卫视直播间线上销售平台,充分利用特色节会推介宣传,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快速转变,盘绣产品竞争力日益最强。互助盘绣先后荣获各类刺绣大赛奖项80余项,在青海省首届青绣产业技能大赛上荣获金奖。
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坚持盘绣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齐头并进,探索形成了“企业+基地+工坊+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了金盘绣、素隆姑和青海阿妈等一批盘绣龙头企业和手作工坊,构建了以县级青绣中心—乡镇盘绣工坊(基地)—村级重点绣户“多点齐发、共同繁荣”的良好格局,建成土族盘绣“妈妈制造”合作社3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4家,省级首批生产扶贫基地11家,市级乡村振兴帮扶车间10家,培育经营实体40余家,“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2022年销售收入达1300万元,同比增长9.96%。
二、存在问题
盘绣产业目前虽然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机遇,但是市场经营规模、生产加工模式、人才培育方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机制不健全,商品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方面:一是产品市场化率低。土族盘绣受众以土族群众为主,盘绣图案和用途主要满足土族群众日常生活,市场化、现代化观念缺乏,全县除金盘绣、素隆姑2家公司外,生产主要以零散小作坊为主,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商品化率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绣娘队伍断层。盘绣产业几乎是沿袭着师带徒、母带女的单打独斗型的家庭式作坊制作模式,传授模式单一,绣娘、盘绣艺人文化程度较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市场认识不足,产业发展存在后继无人的危险。三是绣品劳动成本高。盘绣绣品为纯手工艺制品。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其成本较高。如,一件4寸左右的“太阳花”绣片,需1名成熟绣娘花费2—3天时间,绣制加工成杯垫、手机壳等商品销售,成本200元以上,消费者难以接受,销售较难,绣娘劳务收入不高,积极性不高。
销售方面:一是市场定位不精准。随着产业发展,盘绣用途不断拓展,除运用于土族服饰外,逐渐开发应用于领带、丝巾、箱包、摆件等旅游商品,但没有中高端和低端产品分类,没有形成中高端商品卖品质、低端商品占市场的良好效应。二是产品设计创新不足。目前,全县盘绣绣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艺术素养不足,产品设计风格单一。缺乏大师级的设计师,产品设计主题多以传统的太极图、菱形图、祥云纹等简单图案,时代感不强,创造力不足,无法因材施艺,新图案、新物件的设计研发不够,不能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三是宣传营销滞后。盘绣绣品线下主要依靠订单销售、展会销售、门店销售等途径,销售的途径比较窄,知名度也比较低,线上销售主要依托几家较大实体的店铺直播,点击量和购买量不多。同时,在宣传营销上,单纯以产品销售为主,缺少文化输出,以文促旅融合不够,影响了产业发展。
发展方面:一是主动发展意识还不够。我县盘绣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政府热、民间冷”的现象,部分工坊对于产业长期发展没有思考和规划,缺乏发展产业的主动性,仅依靠转接政府订单为收入来源,“等、靠、要”思想严重,带动难度大。二是融合发展思路不够广。我县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绣品制作没有与银饰制作、织褐子、土族服饰等相关传统技艺结合起来,盘绣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按照旅游市场需求定制特色互助盘绣产品。三是产业链不完备。大部分工坊仅以制作绣片为主,缺乏相关的缝制、装裱等设备,代加工成本挤占利润。同时,从全县层面来说,与盘绣生产相关的箱包制作、服饰设计、工艺美术品制作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了盘绣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
今后我县发展盘绣产业的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旅游促进、品牌引领、宣传推动”的思路,注重设计研发,强化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做大做强盘绣产业,全面提升土族盘绣生产性保护基地规模和品质,擦亮“青绣之源·盘绣之乡”品牌,全面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
(一)理顺产业发展机制。一是专班化推进。认真落实《互助县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建设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组建打造“土族盘绣”名片工作专班,细化工作职责,制定任务表、路线图,定期研究解决盘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多元化扶持。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省内外高校合作等契机,着力在发展模式、项目设计、资源共享、人才引育、资金扶持、宣传营销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一系列稳固的扶持、交流、合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规范化运行。建立互助青绣(盘绣)行业协会,发挥金盘绣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工坊+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健全稳固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带动全县盘绣产业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推进行业良性竞争。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盘绣技术培训。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绣娘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绣艺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学习借鉴苏绣绣工培养经验,一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项目化培训制度,整合“雨露计划”、东西协作等项目资金,利用校地合作平台,围绕发展理念、经营管理、宣传营销和技艺提升、设计研发等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培训,学习借鉴苏绣等国内名绣的构图、针法、绣样等,提升绣娘技艺水平。另一方面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针对绣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专业知识欠缺的实际,适当增加文化课程和美学课程,讲授盘绣知识、土族文学故事等内容,以深厚的民族情结激发更多创作灵感。二是加强产业经理人培训。积极借鉴学习苏绣传承人姚建萍、姚兰在“姚绣”品牌规划、管理、营销和技艺提升、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一方面树立绣娘和经理人分类培养意识,在经理人培训中同步开设产业规划、品牌设计、宣传营销等课程,开拓经理人发展思路,引导盘绣产业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制定盘绣产业经理人工作标准,指导各企业、工坊制定发展规划,找差距、补短板,推动盘绣产业标准化发展。
(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一是突出传统和现代分割。在产品设计研发上区分传统盘绣作品(如完整的太阳花、藏八宝绣样等)与以盘绣针法为主的其他设计作品,传统作品保留“两针两线”盘绣针法,以绣制祖辈传承的纹样、定制土族服饰为主,突出图案和色彩,满足土族群众和土族文化研究爱好者需求,不断精进技艺,提高产品品质,保持技艺的“原汁原味”。现代设计保留盘绣文化元素,不拘泥于图案样式,充分运用现代工艺,以手工绣和机绣融合方式,分类研发适应大众消费的生活化产品。二是设计盘绣系列文创。加强与省工艺美术协会、省内外高校美院等合作,借鉴绘画艺术、其它绣种、动漫卡通设计和故宫、敦煌研究院等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发挥本土绣娘优势,设计研发民俗绣、红色绣、宗教绣和景区系列、生肖系列、节日系列、文具系列等文创产品,丰富盘绣商品市场供给,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探索设计盘绣艺术生活空间。充分利用土族故土园景区、纳顿庄园、青绣孵化基地、土族古村落等文旅空间,在内部装饰、家具软装、餐具摆件等方面突出盘绣特色风貌,融合盘绣生产实景,打造一批土族盘绣艺术生活实体馆,促进盘绣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的转化和运用。
(四)加快融合发展步伐。一是促进盘绣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充分发挥土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优势,深入挖掘土族盘绣、土族服饰、土族婚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在土族盘绣绣品中植入更多文化因素,发挥各领域土族文化传承人、文艺人才等优势,将盘绣所承载的土族历史、文学艺术、服饰民俗、美食歌舞等,通过文学、影视、文艺等方式,讲好土族盘绣故事,展示盘绣文化,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二是促进盘绣产业与旅游景区深度融合。借鉴甘肃博物馆“萌版铜奔马”设计案例,突出土族盘绣元素,设计推广富有土族特色的“土族阿姑、土族阿吾”旅游形象,作为土乡民俗旅游标志,在旅游景区得到更多运用,扩大土族盘绣的影响力。三是促进盘绣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牢牢把握土族盘绣传统手工艺的特点,积极与本土服装设计制作、箱包制作及工艺品装裱等相关企业合作,做好融合文章,大力开发箱包系列、银饰系列、民族风饰品系列等商品,共同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五)优化市场营销策略。一是明确销售市场定位。根据不同消费领域和不同消费层次,进一步明确盘绣商品研发定位,精准区分工艺、设计、营销和价格差异,分析游客消费心理,设计推出适合游客消费预期、便于携带、彰显特色的旅游商品,确保“高中档商品赢口碑,低价位商品占市场”。二是创新宣传营销形式。发挥自媒体联盟、“彩虹故乡推荐官”等宣传推介作用,加强自媒体和官媒的联合营销,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及时发布盘绣制作和非遗文化视频,增加盘绣产品出镜率。借助东西部协作、扶贫助农、乡村振兴观察点等平台,积极参与公益直播带货活动,推动盘绣产品快速“出圈”。开发“李发秀课堂”等线上非遗文化体验课堂,通过DIY小课程体验学习方式,了解盘绣文化魅力,推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三是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省内外旅游宣传推介会、展销会,加大对外宣传,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土族盘绣的的浓厚氛围。继续发挥旅游带动作用,通过景区景点设立盘绣文创产品门店和专柜、举办“新春福袋”“端午香包大赛”盘绣文化艺术节、民族服饰秀、汉服大赛等途径,通过现场讲述、展示和销售的方式,逐步打造新节日传统和文创IP,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增加盘绣商品市场占有率。
(作者系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互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