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互助县】以办实事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互助县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综述
        来源:    时间:2021年12月20日    

        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日报记者 巴迎桂 报道

        投资金额达100万元,采购菌种菌袋15.4万袋,让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的补家村有了香菇新产业,撑起了村民们的“致富伞”。

        提档升级的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村史馆,留住了班彦村的“根”,浓缩了班彦村村民的“情”,为讲好班彦村乡村故事,提供了新阵地,也为全力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开拓了新路子。

        一场家门口开设的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班,让互助县的300多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掌握了育婴员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了就业技能……

        今年以来,互助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聚焦“美好互助我建功”“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等五个着力点,对“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进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紧盯进展和质量,组建六个督察组,制定工作推进表,挂图作战、重点推进,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截至目前,互助县梳理的意见建议35件,现已办结30件,其中4件列入明年项目规划,1件现已办理中;确定的重点民生项目19项,现已全部完成;各级党组织承诺践诺1009项,已解决办理操心事、烦心事5327件,办实事既体现了速度、力度,更体现了温度。

        香菇撑起“致富伞”

        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香菇升柄展伞。近日,走进补家村村民殷显福家的香菇大棚,村干部与群众一起穿梭于大棚间,采摘成熟的香菇,并将香菇分拣、打包。经过三个月的连续奋战,截至目前,殷显福家的香菇已采摘近万斤。

        补家村位于丹麻镇政府西北面(丹麻西路)6公里处,平均海拔约2800米,属半浅半脑山地区。全村共有9个社3981484人。全村96.04%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导产业,2018年底全村1647名贫困人口均实现脱贫摘帽。

        办实事不实,群众说了算。今年以来,互助县综合考虑补家村的自然环境、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确定“互助县丹麻镇补家村食用菌菌袋采购项目”,投资100万元,采购菌种菌袋15.4万袋,建成食用菌香菇大棚108个,带动农户110户,让补家村食用菌香菇基地形成了集种植、保鲜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基地。项目自今年5月实施,9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的建成运营既填补了村集体经济的空白,还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补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昌林说:“香菇的生产劳动强度低、销路广、价格也稳定,我们结合村里的特点,将香菇作为村里一村一基地的产业,加快提高村集体自我发展与保障能力,增加群众的收入。”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补家村积极探索发展产业扶贫新路径,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香菇种植产业,进一步激发了特色产业发展活力,充分调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据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补家村首批建设了108个棚,产量56万斤,产值20万左右,产值和产量还不错。“我们将适当扩大香菇的种植规模,加强管理,提高产量,扩大销路,争取让我们的香菇卖个好价钱,让更多农户进行种植养殖,明年还要引进平菇,让我们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李昌林计划着。

        振兴乡村兴文化

        710日,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村史馆完成提档升级并对外开放。新建成的村史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等方式展现了班彦村的历史印记、发展轨迹、民风民俗等。

        走进班彦村村史馆,一幅约两人高的土乡勤耕图墙壁映入眼帘。村史馆里设置的展馆共分序厅、领导关怀厅、脱贫记事厅、新旧对比厅、产业展示厅、荣誉成果厅及文化长廊七个部分,主要展示班彦村自精准扶贫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果,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给班彦人民带来的从居住环境到生活观念的巨大转变,深刻凸显了班彦村从大山深处的沧桑贫困到迁入新家园的感恩与幸福,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班彦的殷殷关怀和伟大的精准扶贫思想以及省市县的各项扶贫政策做了浓墨重彩的展示。

        村史馆里还展陈了播种机、木工工具等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物件。“参观村史馆后,我对村里的历史文化多了一些了解,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班彦村村民吕有存说。

        “这些年,班彦村党支部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选准致富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了盘绣、八眉猪养殖、青稞酒酿造、农家乐等八大产业。”五十镇党委副书记、班彦村驻村干部李玮说,目前班彦村的产业门类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在规模和类型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也非常足。

        记者了解到,2019年底,班彦村村史馆建成,建筑面积80平方米,展示了班彦村村史、档案、荣誉、历史文物、民风民俗等。建馆以来,班彦村村史馆逐渐成为了省市县各级单位的爱国感恩教育基地。今年4月,互助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将班彦村便民服务中心二楼全层设置为展览馆,总面积590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其中,互助县投入50万元资金,对班彦村村史馆进行提档升级。班彦村村史馆的建设,是互助县“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将吸引更多人到村史馆接受红色教育,丰富党员群众精神生活,汇聚起不竭的发展动力。

        提高技能促就业

        投影仪播放着新生儿护理视频,学员们围成一圈,盯着老师的动作,边看边模仿……这是今年5月,互助县举办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班课堂上的一幕。这些家政培训课程,已经帮助互助县的300余名妇女找到了工作。

        今年29岁的威远镇居民甘有花一直在外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县上有家政服务培训班,而她本人也喜欢这个行业,后来她通过亲戚介绍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育婴技能培训。

        “我来这里听课学习近一个月,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这个行业,我一定好好学,让自己多一门本事。”甘有花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了解到,互助县家政服务业起始于2000年。目前,互助县每年直接或间接从事家政服务人员大约有1万余人,占全省家政从业人员70%以上,年实现劳务收入约3.5亿元,其中,女性从业人员占60%以上,家政从业人员月工资水平3500-8000元。

        今年5月,互助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系列活动,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班。培训项目分月嫂、保姆、保洁三个特色工种,培训人数100人,培训期为30天。培训班的举办不仅健全了互助县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还持续深化了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巩固提升了“互助家政”劳务品牌,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