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记者陶成君)近年来,互助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通过组建县域内“医疗共同体”,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往下沉、专家往下走、病人往下转、费用往下降”,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据了解,在全国试点的基础上,互助县将全县21所乡镇卫生院整体划转给县人民医院(12所)和中医院(9所),成立县级医院分院,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资产、财务“五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副院长由县级医院聘任,纳入医院中层干部管理范围,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和院长任期责任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综合管理效能。
同时,建立医共体管理工作章程,统一行政管理、物资采购、财务预决算、绩效管理及医护质量管理等制度,县级医院定期安排护理、院感、质控等职能科室人员,对乡镇卫生院的医护质量、院感防控等工作进行指导考核。通过实行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县级医院建立临床检验中心,基层医疗机构除开展一般性临床检验项目外,其余如生化、免疫、微生物等标本由检验中心统一进行检验,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保证医疗安全,实现了医共体内检验结果的互通互认,为患者节省了费用。
此外,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了以县级医院专科医师、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和公卫医师及乡村医生组成的医疗服务团队,定期深入村社开展慢性病筛查、管理、治疗为一体的上门医疗服务。制订了高血压病、糖尿病、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9种慢性病管理诊疗方案,统一诊断标准、转诊标准和乡村两级治疗方案,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优先安排上转病人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和治疗,对需要下转的病人由主治医师开具相应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延续性和安全性。截止今年7月底,县级医院共下转患者870例,上转率由2015年的55%下降到45%。同时,建立乡村医生准入和退出机制,已选派33名乡村医生参加3年制中专、高职免费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将村医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3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5万元,每年补助养老保险金300元,加之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其他业务收入,村医年均收入达3.5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