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要闻
        【乐都区】小沟村有了上班族还能年年分红
        来源:    时间:2018年05月30日    

        □时报记者蒋忠财周海新

        “早上圆蛋蛋,中午蛋蛋圆,晚上蛋蛋变片片。”一句乡间俗语道出了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乐都区城台乡小沟村村民以前的生活状况。

        2015年,青海省交通厅选派李诚到小沟村任“第一书记”后,李诚与他的扶贫工作队走村入户、调查摸底,从抓班子、带队伍开始,大力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劳务输出培训等。通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如今小沟村外出务工的人多了,一部分人当了收费员成了上班族,农户种养殖的积极性高了,社会救济保障覆盖面也宽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也完善了,整个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人均收入也提高了30%。

        脑山村也有了健身器

        沿着城台乡柏油路走到南山脚下,拐一道弯便进入了小沟村。远处,一座座山峰谷相连,山上山下万亩人工林绿荫葱葱,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是小沟村自退耕还林还草以来,历经14年植树造林的成果。到如今也足足有几万亩了。”李诚指着远处山坡上的林场说,以前栽的树苗到现在已经长到3、4米高了,村里也有4名贫困户成了这片森林的护林员,吃上了生态饭。

        小沟村位于城台乡政府东南部4公里处,距县城35公里,全村共有80户人家328口人,常住人口56户231人,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藏族人口达56户,占全村人口的64%,贫困户为28户101人。走进村里,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通向了万亩林场,在村文化广场上各种建设器材一应俱全,在林场下的田野里正在除草的村民与远处的景色交相辉映。而村里的种种变化都离不开李诚的努力。

        李诚在乐都区城台乡小沟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2016年4月,小沟村五社升子湾社人畜饮水工程顺利完工,主管线及分户管线已全部入户通水,从此小沟村村民告别了挑水吃的历史。随后,村文化广场、群众娱乐活动箭场、全民健身站、村道硬化、机耕道路修复、农网改造、有线电视等一个个项目相继实施完成,全村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村民们健身有了场地。“盼了几十年的路修通以后,给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样子了。”村党支部书记梅多杰说,村里的基础设施慢慢地完善起来了,都亏了李书记的辛勤工作,全村人都很感激李书记。

        高中生变成了收费员

        赵昌华是村里的贫困户,说起以前的生活赵昌华有出不出的“难心话”。赵昌华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老小都靠他支撑着,家中老母亲常年生病卧床,时不时还要住院治疗,这对生活非常拮据的赵昌华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加之供两个女儿上学的一切费用,对赵昌华一家来说入不敷出,无奈只能东借西凑,到处借债。“我跟媳妇两人打工挣钱都不够用。常年背着上3万元的外债。女儿没工作,这是我的大心事。”赵昌华说。

        两年前,李诚与扶贫工作队员韵雁中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的走访工作。“高中刚毕业,工作也不好找,只能天天待在家里。”赵昌华家的情况引起了李诚的注意。

        为让村里贫困户能持久稳定的实现脱贫致富,李诚协调青海省交通厅,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安排到高速公路收费站从事收费员工作。

        “啥?让我的女儿去收费站工作!不会吧,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你们不会是先让我们的儿子去收费站工作,等脱贫了又把他辞退回来吧?”经过努力,当李诚将这一喜讯告诉乡亲们时,换来的不是村民们的欣喜,更多的是猜测和质疑。李诚告诉记者,刚开始动员乡亲们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子女送到收费站工作时确实很困难,但为了能让小沟村顺利实现脱贫任务,他与韵雁中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费尽了口舌。最终将该村8名贫困户子女安排到了收费站工作,而贫困户赵昌华的女儿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赵昌华的大女儿如愿当上了收费员。目前试用期已满并转正,平均每人月收入达4000多元,“女儿挣的钱我也不知道,最少也有2、3万存款吧!”赵昌华笑着说了一个最保守的数字。

        谈起收费员的事情,村里的人总是骄傲地说:“有些人当上了收费员媳妇都娶回来了,小沟村都成了周边群众羡慕的村子!”

        李诚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个别媳妇因受不了贫穷,扔下儿女离家出走的事情时有发生。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的面貌也大为改善,村民的日子也慢慢过得滋润起来。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让村里19名贫困群众学习了驾驶、挖机、新农村技术、电焊、刺绣等技术,11名贫困群众当上了收费员,2名电焊工成了交通厅下属单位的职工。

        细水长流的致富产业

        长期以来,小沟村农户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收入,经济来源较为单一。

        李诚深知,要想改变小沟村的贫困面貌,必须横下一条心,扑下身子干出一条路。刚到村里那会儿,他一刻也没闲着,很多事情更是亲力亲为,谁家有红白事,他和工作队员都要出一份力,爬山路、下田地,帮农民干活、同老人聊天,了解群众的生活疾苦和所思所盼。

        “现在大家都想给村里办点事,党员们信心很足。”在一次与70多岁的老党员聊天时,老党员的话启发了他。于是,李诚以身作则,同小沟村“两委”班子一起抓起了党建。“短短的半年时间,开会时人都能到齐,大家畅所欲言,效果很好。”李诚说。

        两年多过去了,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小沟村通过大力养殖业、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的种植和特色中药材种植,实现了锦上添花。同时鼓励28贫困户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乐都县宏恩科技有限公司,按10%分红给贫困户,使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2017年,小沟村28户贫困户每户每人分红540元。

        “我养了8只羊,出售了5只,一年挣了4000多元。”贫困户余双存说。近60岁的余双存是村里的深度贫困户,与弟弟相依为命。在实施了养殖产业后,余双存兄弟俩通过入股分红、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补贴、烤火费、医疗养老补贴等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日子也慢慢有了起色。“没有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我们兄弟俩一辈子也脱不了贫!”说起精准扶贫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余双存打心眼里充满了感激。

        目前,李诚正在与省农牧厅协调,争取了项目资金15万元,并整合530扶贫贷款,将帮助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牛羊养殖产业,省交通厅68名干部与该村101名群众结对,成了贫困群众的娘家人。

        远处的自然林还在微风中摇曳,小沟村的群众正在风景如画的田地里劳作,盼望着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