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马芳)近年来,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群众文艺演出活动,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资源生产性成果转化,让非遗文化项目与旅游相融合,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运营,非遗技艺成了脱贫手艺,促进了县域旅游业大发展。
自2005年以来,民和县已着手建立各种名录体系,完善保护制度,通过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开展培训、进行展演活动、出版书籍等方式,扎实做好国家级保护项目。全力打造“青绣”品牌,通过出版印刷《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土族纳顿》《民和县戏曲志》等非遗方面的书籍,使民间文学艺术不断复兴。截至目前,民和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7人。
民和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发展相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依托“七里寺花儿会”及其周边的“峡门花儿会”“西沟花儿会”等花儿会,积极发展“七里花海”旅游产业,通过对“土族纳顿”展演、“禹王的传说”和黄河特有的文化景观的宣传、引导,拉动民和县民族文化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通过设立扶贫加工车间,进行土族刺绣加工、销售,并按照“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用“统分经营”方式把分散的农户集中到加工车间进行集中培训指导,解决了中川乡120多名贫困户妇女的就业问题,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格局,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脱贫致富相融合的创新之路。此外,省级非遗项目马营粉条、马虎虎酿皮、河湟彩绘、三川土族油炸食品“普素果”等加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已经走向了市场,成为了民和县人民心中的名优产品,带动了一批群众走向勤劳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