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锐湿疣 | 非淋 | 合计 | 发病率 (1/10万) | |||||||||||||||||||||||||||||||||||||||||||||||||||||||||||||||||||||||||||||||||||||||||||||||||||||||
2003 | 0 | 0 | 0 | 50 | 0 | 0 | 50 | 3.0 2004 1 4 20 93 0 53 171 10.9 2005 1 2 47 53 0 17 120 7.15 2006 0 2 38 39 52 30 161 9.6 2007 2 1 22 45 67 56 193 11.51 2008 1 4 48 43 63 47 206 12.28 2009 2 3 104 25 64 21 219 13.05 2010 5 4 135 29 43 6 222 13.23 2011 3 17 185 21 0 0 226 13.47 2012 10 17 296 27 0 0 350 20.86 2013 17 30 322 17 0 0 386 23.01 合计 42 84 1217 442 289 230 2304 |
3、青春期和结婚平均年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况的改善,男孩青春期开始平均年龄为13岁,女孩为11岁;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4岁,女性为22岁。 4、大众的普遍行为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流动人口增多,各种不健康思想冲击,易导致吸毒等人群增加和部分人群产生性随意态度;青春期和初次性行为年龄有逐渐提前趋势,再加上部分人群观念改变,将会导致非婚性行为增加。这些不良行为会影响身体健康,其中许多高危行为可能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5、形势分析 5.1 有利因素 ★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中老年人口将增多,由于他们传统观念浓厚,对夫妻都比较忠贞,对嫖娼卖淫、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爱憎分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能起到约束作用。 ★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状况改善,居民健康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人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相应的增加。 5.2 不利因素 ★性病报告发病率近来年有所上升,但也存在漏报现象,性病实际发病率仍然较高。 ★男、女孩青春期和初次性行为提前,性随意的态度,非婚性行为的增加,都有可能导致感染艾滋病机率增大。 (四)艾滋病宣传教育 在2010-2013年的宣传活动中,市领导参加、出席宣传活动5人次,在各县(区)领导参加、出席的宣传活动100余人次,开展宣传活动2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54万张(套),广播电视台宣传60余次,展板500余块,制作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30块,培训及“面对面”宣传13462人次,广场艾滋病防治宣传大型文艺演出等30次,发放安全套20万只,“三下乡”艾滋病宣传18次,墙体标语、横幅1000余条。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普及覆盖面达80%以上。 1、大众传媒宣传 全市共有市级群艺馆1座、县级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站)6座,县级电视网络公司6个,有限电视用户达13万户,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人口覆盖率89.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 每年在村委会、居委会、车站、码头、建筑工地刷写墙体标语,在村委会、居委会设置宣传栏,在车站、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电台、电视台、乡镇广播站播放艾滋病防治节目等途径宣传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 2、学校宣传 全市有各类学校944所,在校学生26.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05所,在校学生8.3万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1.75万人,小学549所,在校学生12.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88人。 各县(区)教育局把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2013年在全市105所城镇中学、6所职业中学的100567人在校中学生中开展了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教育、卫生计生部门还通过举办讲座、授课、发放宣传资料、展出黑板报、展板活动等形式对中学学生及广大群众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活动。 3、专业机构宣传 卫生计生、团委、妇联等机构针对重点人群提供咨询、健康教育服务。市、县(区)主办各种大型艾滋病宣传活动8次。结合文化、科技、卫生计生“三下乡”工作,卫生计生、文化、妇联、团委等部门深入农村,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8次。 4、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 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级别的培训班。 5、各种项目的支持宣传 近年来我市以第二批艾滋病防治示范县、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GAP)等项目支持开展各种项目宣传、监测、检测活动。各县(区)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以农村、学校、公共场所等人口集中地为重点,结合实际,组织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并将各种形式的艾滋病宣传材料直接发放到手里。 6、艾滋病活动日宣传 每年围绕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6·26”、“7·28”等主题日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大型活动。 7、热线咨询 设立了性病艾滋病咨询服务电话,及时提供有关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 8、形势分析 8.1 有利因素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基本能满足艾滋病宣传的需要。 ★宣传普及覆盖面达85%以上。 ★多部门联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8.2 不利因素 ★群众文化程度低会导致对宣传知识的接收能力和接受知识后的警惕性都会比较低,且易受到各种不良行为影响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率也相对比较大。 ★尚未做到长期、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 二、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艾滋病防治情况 (一)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艾滋病流行情况总述 1、全市艾滋病性病流行基本态势 自2001年我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在看守所收教人员、暗娼人群、无偿献血人群、手术和输血治疗病人、结核病人、自愿咨询检测者、孕产妇、婚前检查(含涉外婚检)、娱乐场所人员体检、 新兵体检、其他就诊者检测等人群中开展艾滋病检测工作。2010-2014年11月,全市累计检测血样256272份,筛查阳性人次数60例,确诊检测数56例,确诊阳性数44例。 截止2014年11月,累计发现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136例,艾滋病感染者87例,艾滋病49例,死亡24例。其中:2010年发现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9例、2011年20例、2012年27例、2013年47例、2014年38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全市艾滋病疫情估计 2014年估计我市艾滋病感染者约70人,估计主要高危人群吸毒者约235人,暗娼约286人。 (二)检测、监测 2010-2014年11月,全市累计检测血样256272份,筛查阳性人次数60例,确诊检测数56例,确诊阳性数44例。 1、开展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截止2014年底,全市建立了128个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按照《青海省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免费检查和咨询服务,免费自愿咨询检测13077人,初筛阳性14例,确诊阳性12人。 2、专业队伍和实验室建设 从2004年开始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科, 2010年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目前全市共有兼职的防治性病艾滋病专业技术人员24名(从事流行病工作12名、从事检验工作12名;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17名),全市已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7个,均开展艾滋病初筛工作。 3、艾滋病性病常规监测 初步建立了艾滋病性病疫情报告管理体系,2005年3月启动了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率100%。 3.1 艾滋病性病主动监测 建立了覆盖全市暗娼、看守所收教人员、结核病人、无偿献血人群、手术和输血治疗病人、自愿咨询检测者、孕产妇、婚前检查(含涉外婚检)、娱乐场所人员体检、 新兵体检、其他就诊者检测等人群的艾滋病监测点。 3.2 高危人群的监测 在性病门诊、阳性者配偶或性伴、女性阳性者子女、职业暴露、娱乐场所人员体检 、强制/劳教戒毒人员、其他羁押人员体检等高危人群中检测6419人,初筛阳性8例,确诊阳性7人。 3.2.1暗娼和安全套使用情况 (1)暗娼 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既非保守,又不是开放”的较特殊文化。同时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部分人们观念的改变等,使我市卖淫嫖娼活动逐渐增多。 特点:其危险行为是有多性伴,商业性性行为,他们缺乏生理卫生知识,尤其缺乏性病艾滋病防治有效知识, 患病后多数到私人诊所就诊,得不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 接近该人群的切入点:尊重她们的人格和隐私。 (2)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由于该类人群的文化程度不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在其与嫖客发生性接触时,安全套使用率低,缺乏保护措施。这样,该类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就成为一个固定的传染源,就会起到“放大器”的作用,使艾滋病广泛传播。 3.2.2吸毒人群和针具交换 (1)吸毒人群 截止2014年,我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132人,强制戒毒21人,戒毒人员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18岁。 特点:该类人群活动场所隐蔽,一般人难以同他们接触。该人群内部压力大,社会对吸毒者大多持歧视态度,家庭成员对吸毒者大多是厌恶,政府对抓获的吸毒者一律强制戒毒,鼓励其自愿戒毒,对抓获强戒后再次吸毒者一律劳动改造。 接近该群体的切入点:接近该群体只能通过强制戒毒所,在所内利用各种形式,如看录像、讲座、发放小册子等,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毒品的危害以及与性病艾滋病的联系,教育他们远离毒品,让他们走出戒毒所后进行同伴教育,把艾滋病预防知识传播给其他吸毒人员,降低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防止艾滋病在吸毒群体中的进一步传播。 (2)针具交换工作情况 全市各县(区)均为针具交换试点并开展针具交换工作。 3.3.3专题调查 2010-2014年我市开展了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专题调查,共检测血样1553人,筛查阳性4人,确诊阳性4例 4、形式分析 4.1 有利因素 ★全市检测网络和检测技术的提高,便于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而制订相应的对策,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 ★监测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合理分布,加强了对高危行为的监测,便于对全市艾滋病疫情做出提前判断和制定对策。 ★全市总人口基数少,高危人群数量不多,便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暗娼使用安全套意识逐步增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率。 4.2不利因素 ★虽然检测体系逐步完善,但由于我市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对保守的地区,自愿检测的人数还是比较少。 ★监测体系虽已形成,但还不够完善。因感染者的流动性较大,难以实施有效监测管理,潜在地增加了艾滋病传播机率。 ★虽然发放了安全套和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但暗娼安全套使用率不高。 第二部分 应对分析 一、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的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 2004年建立了“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地区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2006年对市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组成人员和工作职责进行了补充调整。成立了主管副专员为组长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协调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卫生、教育、公安、财政、交通、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17个单位和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会议下设了办公室,承担有关部门、各地间协调、组织并督促《规划》和《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等日常工作,政府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防治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地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召开1~2次多部门协调会议,分析、研究防治工作现状,制订防治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布置阶段性综合防治工作任务。2014年成立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规划,安排落实防治专项经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详见《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市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领域 1、政策法规 依法防治,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先后转发了《青海省艾滋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关于建立肺结核与艾滋病防治管理例会制度的通知》、《关于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筛查结核病的通知》、《关于全省实施艾滋病网络直报工作的通知》、《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青海省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暂行方案》等文件,依法规范和指导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序进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2、宣传教育 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与多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了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活动,围绕“世界艾滋病日”、各类卫生宣传日、“三下乡”、青春“红丝带”、妇女“面对面”、农民工健康宣传、新闻媒体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群防群控艾滋病的良好氛围。 3、技术培训 3.1 请进来培训 多次邀请省级专家来我市举办培训班。 3.2 走出去学习 (1)2005年:陕西省举办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第二期性病管理培训班,在辽宁省举办国家级综合监测培训班等。 (2)2006年:2006年度第二期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培训班等。 3.3 自身培训 2010-2014年,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举办两次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班。 4、行为干预 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2005年各县(区)成立了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在部分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配放安全套。示范区安装了自动售套机,在重点营业性娱乐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外展服务,为高危人群提供方便、可及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咨询、医疗和提供安全套等干预服务。实施吸毒人群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并照卫生部印发《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摸清本辖区高危人群的种类、数量、分布及感染情况,按季度上报工作报表,根据本辖区内高危人群的情况,针对不同的高危人群制定干预工作计划,逐步实施。将此项工作作为常规工作进行规范。 (1)针具交换试点工作 开展针具交换试点工作。 (2)安全套推广 在部分娱乐场所和宾馆、饭店配放安全套,在重点营业性娱乐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外展服务,为高危人群提供方便、可及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咨询、医疗和提供安全套等干预服务。 (3)认真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 开展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艾滋病传播的母婴阻断。 5、检测、监测 5.1检测 加强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在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和疾病控制机构的作用,在现有疾病控制机构的基础上充实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了一支与防治、监测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防治队伍。全市建立初筛实验室7个和1个确诊实验室,进一步健全了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 5.2监测 建立了艾滋病性病疫情报告管理体系,2005年3月启动了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2006年在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支持下,建立了艾滋病监测点,为及时掌握和分析、预测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为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有艾滋病检测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6、安全供血 严格血液管理责任制,坚决取缔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加强临床安全用血管理,阻断艾滋病经血液传播。2002年成立了地区中心血站,目前医疗机构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街头无偿招募采集,由市中心血站制备供给,从根本上杜绝了艾滋病在我市经采供血传播的途径。 7、治疗与关怀 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