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废气排放重点企业制定完善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市、县(区)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夜间和节假日突查等措施,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督查,随时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排污状况,及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使重点污染源偷排、超排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制止,污染防治措施落实达到100%。2.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对西宁、兰州两市敏感地带和敏感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整治力度,推进民和县和红古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湟水流域治理力度,探索与西宁市建立湟水流域综合治理联动工作机制。四、年度防治措施(一)建立工作机制,增强监管合力
一是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确定阶段性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开展工作会商、信息研判、联合执法等工作。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县(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 实现网格化管理。落实乡镇、村(社区)环保专兼职管理员或监督员。抓好信息收集、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等工作环节。建立网格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全时段管控。三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建立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防控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将重污染天气的环境应急纳入政府突发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按不同污染等级启动应急预案,实施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源限产停产、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并洒水抑尘、机动车限行等紧急控制措施。(二)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
各县(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察、监测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排污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对涉嫌环境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深化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参与
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定时发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涉及有毒废气排放企业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曝光大气环境违法案件,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四)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利用地方债券、融资平台等渠道筹集资金或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组织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县(区)政府要立足实际,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支持力度,将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建设、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空气质量目标按期实现。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各县(区)政府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对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地方年度实施计划,统一措施要求,分解工作责任,强化联防联控,推进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促进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实现。(二)政策保障。严格按照《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对两区四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县(区),将对县(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三)资金保障。加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把生态环保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和投入汇报补贴机制,推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投资机制。企业污染治理资金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投入资金优先支持列入计划的环境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四)技术保障。加强适于我市环境气候条件的高效脱硫、脱销、除尘一体化技术及设备、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及细颗粒物、臭氧污染防治等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引用与推广,积极推动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围绕PM2.5浓度下降任务,各县(区)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PM2.5来源解析工作,有针对性的强化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保障。六、相关要求1. 各县(区)及市直相关部门每季度末按时向市环保局报送工作进度,市环保局每半年向市政府汇报大气污染各项工作进展情况。2. 各县(区)及市直相关部门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办法》,尽早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检查。七、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及完成时限(见附表)八、重点任务及责任单位(见附表)
2016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及完成时限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