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标准的制修订, 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 ||||||||||||||||||||||||||||||||||||||||||||||||||||||||
水利 实施国家和水利行业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农村水电配套、防汛抗旱减灾等标准, 提高我市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 |
(二)加强工业标准化,推进转型升级
完善工业领域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重点围绕机械锻造、新型材料、光伏电站、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探索以产品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标准化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发挥标准化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 专栏2工业标准化重点 能源 优化天然气产品标准,开展天然气能量计量标准研究。研制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及站场关键设备、大型天然气液化处理储运及设备、超低硫成品油储运等标准。加强特高压及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电网基础设施标准制修订。研制高寒气候条件下光伏电站施工工艺、资源测量等标准。 机械 加强关键基础零部件标准研制,制定基础制造工艺、工装、装备及检测标准,从全产业链条综合推进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标准化工作,重点开展机床工具、内燃机、农业机械等领域的标准体系优化,提高机械加工精度、使用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 材料 完善硅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黄金等原材料工业标准,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充分发挥标准的协同作用,加快传统材料升级换代步伐。全面推进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标准研制,积极开展前沿新材料领域标准预研,有效保障新材料推广应用,促进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医药及医疗器械 制定和实施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标准,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动医药产业化,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食品及相关产品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制定和实施重点食品产品和相关产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食品检验检疫、食品追溯技术、地理标志产品等领域标准, 推动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我市特色食品和相关产品地方标准的制定,丰富食品供给,满足消费需求,优化食品产业结构。 新一代信息技术 开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三)加强服务业标准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强化标准化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快递、物联网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旅游、家政、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先进适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 专栏3 服务业标准化重点 交通运输 贯彻实施经营性机动车营运安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维护、管理, 以及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领域基础设施、转运装卸设备和运输设备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开展综合运输、节能环保、安全应急、管理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交通标识标志、城市客运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制定公路客运服务、出租车等领域的服务标准。 金融 实施金融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坚决执行国家有关行业服务标准,引导金融服务企业建立标准体系,优化信用融资、信托、理财、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规范信息安全、业务办理流程, 规范保险业投保、理赔等服务,维护金融安全, 保护公众权益, 增强我市金融业综 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商贸和物流 加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重要商品交易、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相关标准的研制。加快对现有仓储和周转设施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设备, 实现立体化仓库、自动化分拣、机械化搬运、智能化管理, 提高物流装备现代化水平。 旅游 突出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旅游业特色,加快构建旅游业标准体系。开展网络在线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标准研制, 推动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标准化、个性化优质服务转变, 旅游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鼓励旅游企业、社会组织、企业联盟制修订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制定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教育旅游、红色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 高新技术等新兴服务领域 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大数据开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标准化服务等领域标准研究, 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展会展、会计、 审计、税务、法律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工作,全面提高新兴服务业标准化水平。 人力资源服务 制定和实施加强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人才中介、人才交流、人才评价、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标准。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四)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开展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基本生活保障、交通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社会信用、教育、就业、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机构标准化工作,推广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安全、有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专栏4 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重点 社会治安 制定社会治安设施设备及配置等方面的标准, 探索建立公安机关依法履职, 社区、街道、单位、公民等协调配合的社会治安管理标准体系。 基本生活保障 加强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保障有效、公平合理、质量可靠、方便、快捷的服务流程标准和服务保障标准。引导相关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公共教育 完善各类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教育装备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管理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充分考虑学校类型、地区差别, 制定相应的标准。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 在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公共服务、 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等领域推行标准化建设; 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原则,逐步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信用体系建设、养老保险经办、待遇审核、社会保险风险防控、医保经办、工伤康复经办等领域的标准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 专业化水平。 基本医疗卫生 认真实施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妇幼保健、医药和医疗器械经营、医学检测等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公共安全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础标准体系。警用爆炸物防护装备设计与安全评估、公共场所防爆炸技术、信息安全、社会消防安全、刑事科学技术、危险化学品管理、废弃化学品管理和资源化利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特种设备安全、职业健康与防护、事故应急救援、工矿商贸安全技术以及核应急、安防和电气防火、人口密集场所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编制我市配套的地方标准,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地震和气象 加强地震、气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施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地震监测预报、灾情预防、应急救援、仪器与装备、 数据服务和气象观测方法、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气候影响评估、大气成分监测预警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方面的基础标准; 针对气象服务市场发展需求, 制定和实施市场准入、行为规范、共享共用等方面的标准, 提高探测、预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我市防震减灾和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测绘地理信息 重点研制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测绘基准建设及应用、应急测绘与地图服务、地理信息采集与服务、地理空间数据 与交换、地理国情监测公共产品与技术等标准,加速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 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实名制、信用评价、信息共享和应用等方面的标准,服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城镇化和城市基础设施 重点开展城市和小城镇给排水、污水处理、燃气、供热、 供电、市容和环境卫生、风景园林、邮政、城市导向系统、城镇市政信息化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维护方面的标准制修订,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基本社会服务 开展妇女儿童保护、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基层民主、 社区建设、地名、社会福利、慈善与志愿服务、康复辅具、老龄服务、婚姻、收养、殡葬、社会工作等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提高基本社会服务标准化水平。 (五)加强生态文明标准化,服务绿色发展 结合365bet赌场手机投注_365bater_约彩365软件官方下载实际,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着力点,深入贯彻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加强土地、林业、能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重要生态和环境标准研制与实施,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加快能效能耗、碳排放、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标准研制,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 (六)加强文化建设标准化,促进文化繁荣 实施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传媒、文物保护、体育等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申报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建设省级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文化行业标准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鼓励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 (站 )、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场馆、电影院、体育 (场 ) 馆及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网络传媒、报刊杂志、图书出版发行等文化企业和公益服务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申报重大体育赛事、大型娱乐活动的组织管理、安全保障和服务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规范文体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县(区)要把标准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部门联运,建立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县区级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做好本地区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协调,加强标准化政策与科技、产业、民生政策的衔接。要定期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将本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 (二)健全标准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法规规章的技术支撑和补充作用,注重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对标准的引用,在法规中进一步明确标准制定和实施中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推动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三)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应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标准化工作经费。重点支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和公益类推荐性标准,以及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加大投入,促进标准创新和标准化服务业发展。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加大人员培训、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参与国际、国家、地方标准化活动和重大课题研究等工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标准化人才。鼓励参加高等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开展标准化学历教育、专业培训;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标准化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出一批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标准化专业人才。 (五)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加强对社会关注、公众关心的标准宣传和解读。加强对标准化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重要标准的宣传,扩大标准化社会影响力。加强标准化重要舆情研判和突发事件处置。广泛开展世界标准日、质量月、消费者权益日等群众性标准化宣传活动,深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乡村普及标准化知识,宣传标准化理念,努力形成人人关注标准、人人使用标准的良好氛围。